铺就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高速路
发布日期:2021-08-18 阅读次数:10965 来源:中国医药报
摘要:
□ 刘思慧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医药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国家出台政策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
近年来,国家颁布了一系列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政策法规,为中医药发展铺就高速路。
2016年是中医药发展史上十分关键的一年:2月,国务院发布《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明确了新时期中医药发展的目标和任务;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服务,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12月,《中医药法》正式发布,从法律层面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保障。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发挥中医药在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中的独特作用、大力推动中药质量提升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开放创新发展、改革完善中医药管理体制机制六个方面的任务,对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作出战略性部署。
为深入贯彻落实《意见》,2020年12月,国家药监局发布《关于促进中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提出了促进中药守正创新、健全符合中药特点的审评审批体系、强化中药质量安全监管、注重多方协调联动、推进中药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五方面共20项内容。
此外,中药材保护和发展、中药审评审批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也在快速完善。
2015年,工信部等12部门发布《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对我国中药材资源保护和中药材产业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
2020年9月,国家药监局发布《中药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明确中药创新药、中药改良型新药、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按中药新药注册,自此开辟了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注册审评路径。
2020年12月,国家医保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0年)》,收载西药和中成药共2800种,其中中成药1315种,另外还有基金予以支付的中药饮片892种。
今年7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央宣传部等5部门联合印发《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部署推动“十四五”时期中医药文化传承弘扬工作。
各地明确措施助力中医药发展
为贯彻落实《意见》,推动《中医药法》深入实施,全国多地相继出台政策措施,助力中医药发展。截至今年7月1日,北京、上海等16个省(区、市)已完成本省(区、市)中医药条例修订并颁布实施;吉林、河北等24个省(区、市)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发布了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或措施。
在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方面,陕西、广西鼓励中医医院、中医医师为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提供保健咨询、调理和药膳等技术支持;贵州、吉林等将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列入医院建设规划;青海鼓励社会力量赴省外开设中藏医医院和诊所,建立体现藏医药特色的藏医医院信息系统;山东要求到2022年,培育10家省级中医药特色专科医院;北京积极推动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和具有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建设。
在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上海鼓励药品生产企业、中药材中药饮片经营者、医疗机构、行业协会建立信息化追溯体系;江苏鼓励研制中药新药和生产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广东推进中药材现代农业林业产业园建设,制定了“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特色产业发展策略;宁夏研究制定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加快中药材种植基地、流通体系建设等;山东大力发展齐鲁道地药材,力争培养6~8种“齐鲁道地药材”品牌;甘肃推进当归等11个大宗道地药材绿色有机示范基地建设;黑龙江设立中医药发展基金,用于野生中药材保护及中药材种植、加工、流通、科研等方面,鼓励药品生产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开展合作,对中药饮片进行安全性、有效性研究,开展中成药二次开发,打造“龙江医派”等龙江中医药文化品牌。
在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广东实施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工程),建设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和基层人才培养基地;广西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根据当地民族特点加强少数民族医药人才培养,支持中医药教育机构和其他有条件的医学院校设立壮医药、瑶医药等少数民族医药专业;山东要求实施中医药经典能力等级考试,支持高校在临床医学类专业增设中医药课程必修模块;天津提出到2022年,培养100名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天津市名中医人数增加10%至15%;北京明确建立高年资中医医师带徒激励机制,将师承经历纳入首都名中医评定条件,启动北京中医院士培育计划,明确“北京学者”“科技新星”等北京市重大人才工程对中医药人才的支持。
在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方面,江苏积极推进吴门医派、孟河医派等中医学术流派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吉林支持著名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经验以及中医药民间特色诊疗经验和技术的挖掘、整理、研究、利用;陕西鼓励符合条件的中医药传承项目和传承人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广东提出要挖掘和传承中医药学术技艺,收集整理民间验方、传承中医药技法,推动岭南中医妇科、针灸、皮肤病、骨伤、儿科等学术流派繁荣发展,引导企业针对中医优势病种,创制一批临床价值大、规模效益明显的中药新品种;河北注重打造中医药“燕赵”品牌,建立了京津冀燕赵医学研究中心及一批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
进一步加大民族医药发展支持力度
少数民族医药是我国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30多个民族拥有自己的传统医药。其中,藏医药、蒙医药、维吾尔医药、傣医药并称为我国四大民族医药。
民族医药发展方兴未艾,亟须加大对少数民族医药传承创新、应用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扶持力度。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层面相继颁布政策法规,积极促进民族医药发展。《中医药法》第一次从国家层面把民族医药纳入中医药的范畴;《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将民族医药发展纳入民族地区和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意见》明确指出,有关地方可制定和完善促进该地区少数民族医药发展的相关政策举措。
藏医药学主要流传于西藏、青海、甘肃等地。据青海省经信委数据,2017年,青海全省藏医药工业总产值达26亿元,占全国藏医药工业总产值的44%。目前,青海省已有中藏药资源1294种,其中植物药1087种、动物药150种、矿物药57种。2020年10月,青海省发布《青海省促进中藏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实施方案》,从完善中藏医药服务网络、提高中藏药产业发展水平等5个方面,提出进一步加快中藏医药发展的举措。根据实施方案,到2025年,青海省将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藏医药服务;制定20项藏医药标准;充分发挥藏医药国际合作基地(青海)作用,全面建成藏医药强省。此外,西藏自治区也在加快藏医药法立法进程。
蒙医药学是草原民族的瑰宝。目前,蒙药材品种有2000多种,常用的占到半数。2020年版《中国药典》共收载蒙药专用品种16个(习用药材4个,蒙古族验方12个),与中药交叉使用的药材品种有210余个;2021版《内蒙古蒙药材标准》收载蒙药材420种。也就是说,大多数的蒙药材目前尚无法定标准。2021年4月,内蒙古自治区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蒙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强中医药(蒙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中医药(蒙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根据实施意见,到2022年,内蒙古将基本建立道地药材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和等级评价制度;提升中药(蒙药)饮片和成药质量;改革中药(蒙药)注册管理;加强中药(蒙药)质量监管;形成并推广30个以上中医药(蒙医药)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和至少50项适宜技术;建成15个中医(蒙医)治未病示范中心,推广20个针对重点人群和慢性病患者的中医(蒙医)治未病干预方案。
以傣、彝、藏医药为主,苗、壮、白、纳西、佤等民族医药并存的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省份,有着丰富的民族医药资源。据统计,云南共有药用植物6559种,占全国总数的51%,有明确记载的少数民族药物2000余种,已收集的民族医药验方3万余个。2020年11月,云南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加强傣、藏、彝等民族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培养民族医药人才;开展民族药材地方标准制修订,到2025年,建立10种道地药材生产技术标准。
广西壮族自治区拥有丰富的壮医药、瑶医药等少数民族医药资源。为推动壮瑶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今年5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条例》经自治区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并于今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在政策的引领和助推下,中医药(民族医药)将在健康中国建设中大放异彩。
相关新闻

复星医药:子公司复迈替尼片注册申请受理
6月6日,复星医药公告称,公司控股子公司上海复星医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复迈替尼片用于治疗2岁及2岁以上儿童1型神经纤维瘤病(NF1)相关的丛状神经纤维瘤(PN)的药品注册申请于近日获国家药监局受理并已被纳入优先审评程序。
9577个小时之前

国家药监局部署加强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监管
9577个小时之前

在罕见疾病药物临床研发中应用去中心化临床试验的技术指导原则发布
近日,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以下简称药审中心)发布《在罕见疾病药物临床研发中应用去中心化临床试验的技术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指导原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9622个小时之前

2024年全国药品抽检中期工作会召开
9622个小时之前

全国疫苗监管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工作交流会召开
9622个小时之前